眼底攝影發現視膜網黃斑點病變現象(如圖)
查詢病歷才知原來這次才是他首次驗眼,使用的老花眼鏡只是雜貨店的現成貨。多年來視力不佳但仍可接受,但近月轉差,戴老花鏡閱讀時需要再加上放大鏡。他自訴沒有高血壓、糖尿病等等的系統性疾病。
經屈光檢查後,視力只右眼0.3左眼0.1(較正常低約80%),針孔視力亦無改善。眼睛健康檢查,眼內壓及晶體正常,但眼底攝影發現視膜網黃斑點病變現象(如圖),視力轉差明顯與此有關,所以作出眼科醫生轉介建議。
有醫療券先還是有眼睛毛病先呢?
無疑醫療券是鼓勵長者驗眼的原因,社區眼鏡店裡的視光師相比專科醫生,更快捷、更容易接觸長者,而眼睛毛病或屈光問題大部份都是視力模糊開始。長者無從分辨視力轉差是因為眼病還是老花散光度數,所以,眼睛健康第一度防線可交由視光師把守。
據近月業界統計調查;86%長者忍受眼矇 平均視力較正常低逾半
調查亦發現,長者大多忍受「眼矇」,86%受訪長者表示看不清,38%更直言遠近看也不清。事實上,長者視力問題十分普遍,受訪長者中,98%有散光,老花更達 100%,平均視力僅 0.44,較正常低 56%。45%長者於綜合眼科視光檢查首次發現白內障 於綜合眼科視光檢查首次發現白內障。
調查亦發現,長者大多忍受「眼矇」,86%受訪長者表示看不清,38%更直言遠近看也不清。事實上,長者視力問題十分普遍,受訪長者中,98%有散光,老花更達 100%,平均視力僅 0.44,較正常低 56%。45%長者於綜合眼科視光檢查首次發現白內障 於綜合眼科視光檢查首次發現白內障。
由眼科視光師進行的綜合眼科視光檢查,除了屈光檢查,更重要的是檢查眼睛健康狀況。調查發現受訪
長者於該次檢查中,首次得知患上不同眼疾,包括白內障(45%)、黃斑病變(11%)、眼壓高(6%)、眼底血管異常(2%)等。有高達 96%受訪眼科視光師指出曾經透過綜合眼科視光檢查,發現長者患眼疾或其他徵狀,是長者在檢查前從未發現。有受訪眼科視光師表示,曾有長者經檢查後需要轉介作進一步跟進(22%),甚至有嚴重疾病的徵狀,需立即入院或做手術(4%)。
長者於該次檢查中,首次得知患上不同眼疾,包括白內障(45%)、黃斑病變(11%)、眼壓高(6%)、眼底血管異常(2%)等。有高達 96%受訪眼科視光師指出曾經透過綜合眼科視光檢查,發現長者患眼疾或其他徵狀,是長者在檢查前從未發現。有受訪眼科視光師表示,曾有長者經檢查後需要轉介作進一步跟進(22%),甚至有嚴重疾病的徵狀,需立即入院或做手術(4%)。
視膜網黃斑點病變 AMD
黃斑點是視網膜的中心點,視網膜是眼球內的一層感光細胞組織,就好像相機的底片。黃斑點是視網膜中感光細胞最多最密集的部位,負責中央視野。光線經過角膜後,便會聚焦於黃斑點。之後,視網膜裏的感光細胞會將鋼線轉成神經訊息傳送到大腦,讓我們能夠看見清晰的影像,因此,黃斑點的狀況雨中央視力有密切關係。
黃斑病變就是黃斑點出現了毛病,是一種影響中央視力的眼疾。當中的風險因素,包括年齡增長、患者長期吸煙、眼睛長期在不保護下接觸紫外光線,除此之外深近視人士亦有可能出現黃斑病變。
黃斑病變可分為”乾性”與”濕性”兩種,乾性老年黃斑病變是一種常見的眼疾,一般發生於50歲以上人士。和濕性老年黃斑病變比較,乾性老年黃斑病變比較普及和常見,病情惡化的速度亦比較緩慢。乾性是指黃斑點上的感光細胞慢慢退化死亡,視力下降速度較慢,一般以月至年計,約佔總體個案的九成。主要病發原因在於黃斑點下的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出現衰退和老化,令沉積物產生和凝聚,引致感光細胞功能衰退甚至壞死。初期患者會感到視力下降,中央視野開始變得模糊。後期會完全喪失中央視野,難以看清楚東西嚴重影響日常生活。
對於乾性老年黃斑病變,現時未有明確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令失去的視力恢復,幸好病情進展緩慢,但有一部分患者會由乾性黃斑病變轉變成濕性黃斑病變,令視力急劇下降。因此及早發現和預防病情惡化是目前最重要的處理方法。
至於濕性則是黃斑點的視網膜下出現增生血管,而這些血管會出現出血、滲漏,以及可以引致黃斑點水腫,令中央視區變得模糊及影像出現變形,濕性病例一般發病較快,亦可原本是乾性的狀況轉為濕性。由初時的出血和滲漏,發展到後期的結疤,而結疤後的視網膜功能難以恢復。病情由發展初期至後期的速度亦因人而異,可由數星期至數月不等。若在這個黃金期中開始治療的話效果最佳,若已出現結疤的情況,在進行治療的效果亦多數不理想。
FACEBOOK "留言"查詢"優惠價",閃電回覆!
>>>>更多眼睛護理<<<<
話俾朋友知 Share ⬆